舟山渔风渔俗渔家乐
来源:天津日报   作者:协会秘书处   日期:2013-12-03 17:14:11   字体:【

 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,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,动不动就爱说:“世界真小!”觉得一只鼠标在握,五洲四洋一目了然,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。一旦回归现实,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,才知天下之大,难以想象。其实不用说世界,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——舟山,有大小670个岛屿,有人居住的却只有32个。社会已经进入“人口爆炸”、“过度开发”的今天,只一个舟山就还有六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,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。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。

  舟山古称“海中洲”,面向大洋,背靠大陆,横流无际,群岛有致,大小对应,远近相接,有舟有山,碧空远影……中国的文明史是“上下五千年”,舟山群岛就有5000年的开发史。其丰富的渔盐之利,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。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,就是著名的“沈家门”,与挪威的“卑尔根港”、秘鲁的“卡亚俄港”,并称“世界三大渔港”。

  据传舟山海上有“十六门”之多,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,“四山环拥,对开两门,其势连亘”,为天然良港,又是海上天险。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,其“东控海洋,西通吴会,北接登莱,南亘瓯闽”,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、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,为“东亚海上丝绸之路”的中转大港,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——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,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,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。

  其名叫“沈家门”,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。明清时期,倭寇屡犯浙东,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,集两浙水师,“以寨为正兵,以游为奇兵,寨屯于游之内,游巡于寨之中”。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,海水为赤,抗倭御敌,战绩累累。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、高大,“巍如山岳,浮动波上,锦帆首,屈服蛟螭……乘风下压倭船,如车碾螳螂”。在那个时期,被尊为“天朝”的泱泱大国,志气高昂,御倭寇于大洋之上。

  清康熙二十三年,朝廷颁布“展海令”,沈家门由“海防要塞”逐渐向渔港转化,传入“小对、小捕作业”,渔民增多,捕捞业得以开发。至乾隆年间,大对船、大捕船兴起,渔业大盛,渔港拓展。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,桅樯如林,万商云集,市肆骈列,海物错杂,大街小巷,腥味盈天。每当小黄鱼汛、大黄鱼汛、乌贼汛、鳓鱼汛、带鱼汛、海蜇汛等汛期到来,沈家门更是旌旗招展,号角长鸣;入夜后还万家灯火,繁华异常,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

 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,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强大精神资源——被尊为“海天佛国”的普陀山,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。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,已逾千年之久,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。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,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。明清时期,岛上除少数商店,“有宅皆寺,遇人皆僧”,佛事鼎盛。至民国初年,还有僧众2600余人,依附于佛教的道士(念伴)750人。

  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,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又有强大的精神资源,“上承吴越古风,下创列岛特色”,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,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,其核心是一个“仁”字。

  以仁对海,心存敬畏。出船先“祭海”,回港要“谢洋”,甚至还要“敬鱼”。在海上遇到大鲨鱼、鲸鱼等等,渔民要向海祷告,向大鱼撒米、丢三角旗,此谓“撒米施食,丢旗引路”,以免大鱼兴波鼓浪,掀翻渔船。

  以仁对天,崇拜神灵。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,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,“一门都仗佛扶持”。同时还崇奉妈祖、祭拜龙王……但,在“仁”的涵义中,最重要的还是对人。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、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。“一船遇难,众船相救”、“一家有客,全岙接待”、“避风难胞,一宿二餐”…… 

  内陆人乃至包括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,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,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、福建沿海的渔民,在海洋上遇到浮尸,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,也要立刻停止作业,将浮尸捞起,布裹席包,旋即返港,渔民称这种行为是“捞元宝”。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,等待家属认领。无人认领者,将尸烧化,骸骨存瓮,葬于“义山”。自明代起,由几家米行牵头,在沈家门创建了“存仁局”:饥荒施饭,流行瘟疫施医药,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,开辟“义冢山”,分“本地义山”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闽籍无主死者的“福建义山”。历经明、清两代,直至民国后期,沈家门的“存仁局”乐善好施,扶困济危,积德无数。

  至今有些地方的青年渔民,在置办新婚家具时,仍喜欢购买一张旧床,且特别钟情在上面死过人的老床。能为人送过终的床是“福床”,人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能死在床上就是福气。最怕“死无葬身之地”。而生活在内陆的许多人,大都忌讳居住在死过人(不是亲人)的屋子里,害怕闹鬼。躺在死过人的床上就更是令人恐惧,甚至会做噩梦,这就是风俗的力量。俗云: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风俗演进成文化,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就会比想象的更为深远。

 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,就会勇,就会强,就会豪爽,就会快乐。千百年来,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、浩瀚广大。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、庆典和节日中,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。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“沈家门民俗文化节”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,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,融入到舟山锣鼓、渔歌号子、舞龙、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,群情欢娱,渔港沸腾。在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里,也是以“仁”为先的。仁,然后有义、礼、智、信,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,最终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。

  沈家门,是历史之门、文化之门、大通之门——通海通陆通世界,天助神佑通过去、通未来。门里门外,风光无限。


地址: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    邮编:100122

京ICP备14024974号-1    版权所有:休闲垂钓协会

技术支持:北京凯晟通科技有限公司    联系电话:010-58562106